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亟需采取一些数字化措施来应对商业挑战,以帮助金融业在各种不确定的“新常态”环境中更有活力地运作。以银行业为例:
重新设计客户旅程。线上化服务尽管是不可逆的趋势,但由于监管要求或复杂金融服务需求等客观限制,客户仍然需要经常前往银行网点办理必要事宜。疫情期间,部分网点的临时关闭以及无接触服务的客观要求,让银行开始考虑如何借助手机银行重新设计客户服务旅程。一方面,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将更多服务线上化,通过客户旅程再造提升客户体验,围绕线上生活和移动生活方式改造银行的现有业务;另一方面,线上预约和预填单与线下到网点扫码、一键对接服务以及交叉销售等旅程无缝结合,让客户的网点旅程变得更有计划、更高效和安心,银行也可以最大化利用资源,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商业敏捷和移动化能力。5G、AI和云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影响,让客户习惯正向着移动化、个性化和无卡无现金化转变,金融机构也正在通过数字化转型及移动优先等策略,让业务更加敏捷,与客户贴合更紧密。可以预见,未来银行的主战场将是移动应用(App),银行运营的核心能力将是数字化(数字化获客、数字化服务、数字化运营)。“移动先行”已经从一种“趋势预测”转变为银行业的“战略首选”。中国以及全球众多领先银行已将“移动先行”作为其组织原则和重要的目标要素,移动先行不仅仅是一个战略,更重要的是如何从组织、流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转型,借助先进的IT能力和协同平台,让银行的运营更加数字化,变成互联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金融机构需要一个深刻理解技术和需求变化,能够面向未来的全方位合作伙伴。
智慧网点。借助5G、Wi-Fi 6、IoT、AI智能摄像和STM(Smart Terminal Machine)等技术终端,银行网点的运营将变得更轻量、更智能。可以智能识别客户、测量体温、引导业务办理;借助智能柜员可以让更多专家参与客户的交互和服务;而借助智能温控、智能摄像和智能体验等,可以让网点更安全和舒适,同时让网点的管理和运营更高效;此外,区域中心还可以更进一步思考如何最优化设计网点分布和资源配置。
数字支付。互联网巨头已经使移动支付变成了互联网生态的“必选项”,根据IDC的研究,仅亚太部分市场,移动支付的使用率在2020年第1季度就上升了60%。如何支持移动支付,如何让移动支付更便捷,如何将移动支付与银行业务相结合,如何将移动支付开放给更多的互联网玩家使用等问题,已成为银行面对的新挑战。
数字化获客与数字化运营。随着传统银行网点的转变和互联网用户的激增,互联网成为银行获取客户的关键渠道。金融机构不仅要通过互联网开放数字化获客能力,更需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手段(例如eKYC),来更好地了解客户、规避风险、提高客户服务的针对性。同时,金融机构也需要全面借助数字化手段来提升其内部的运营能力和效率。
客户沟通。通过便捷的渠道,互联网公司可以与客户保持7×24小时的交流沟通,推送个性化的信息,更加及时地响应客户需求,使客户更加有粘性。这就使银行“烟囱式”的多渠道服务方式面临了更多挑战,银行需要建立能够与客户直接交流、即时推送服务、随时响应客户的交互平台,提供的客户服务从被动响应变成主动交互,让客户感受到银行时刻陪伴在身边。
云架构。混合云已经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和基础。云作为一种随时可用并能够灵活扩展的资源,可以让金融机构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云能够提供随时可用的微服务和开发工具,使银行可以采用协同开发模式快速推出和迭代互联网原生的业务产品,大大缩短想法到市场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云架构与互联网天生的联接能力可以让银行服务真正做到开放,随时随地可用。
5G+趋势。对于银行来说,5G和物联网可以联接海量终端,引爆信息交互的规模和模式;超带宽可以将与客户交互的方式从短信和语音升级到视频、VR、AR;低时延、高可靠特性可以让银行有能力将更多的服务放上互联网,与10亿级的个人和公司客户进行无缝对接;边缘计算+AI能力可以将更个性化的服务能力部署在距离客户最近的地方,例如部署在网点厅堂,从而帮助银行快速识别客户,提升服务能力或警示风险。虽然目前5G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还不够丰富,但5G+各种技术综合应用的化学作用已不可忽视,例如,5G+金融场景将提升金融服务的远程化和虚拟化水平,促使金融业升级转型;放贷业务和投资理财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在虚拟世界中完成,对于企业的融资需求,银行可以结合5G,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经营现状)+AR(企业实地观察)+IoT(抵押物信息)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总之,5G+金融不但将解决信息高效共享的问题,大大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也使信用和贷款更加透明,提升了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置效率,降低了交易及风控成本,让金融服务更丰富,场景更多、更普惠、更扁平。
采编:上海思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
来源:(作者)曹凡胜 思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金融行业事业部 总经理